张海华:在苏州古城,以「花溆」寻回记忆中的江南
©
ECHO
江南的原力
“我想把小时候对苏州的记忆融合进来,那时候我们会在船上买菜,在运河边洗菜洗衣服。夏天会去河里游泳,捉鱼捉虾。我喜欢雨后的小巷,常常想起陆游的诗‘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’。水、小巷、街道与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一起的,这种生活状态现在已经完全隔离开了。我们现在家就是家,从家里出来就不属于生活。我想记忆里的感受在这个古城的酒店里体现出来。”设计师张海华说。
在全长403米的大儒巷行走,很容易错过「花溆」,在这处熙熙攘攘的旅游街区里,它过于隐蔽。推开古朴的门,一颗粉色紫薇开在墙边,青苔上落满花瓣,偶尔一片两片悠悠闲闲地从枝头飘下。玻璃屏风遮挡着眼前的景,只印着朦胧的光影,人的心也跟着宁静了下来。
张海华的最新项目「花溆」,一处位于苏州古城区大儒巷的精品酒店,与平江历史街区仅几步之遥。他将原先三栋单体民居,改造成江南围合式院落建筑。
作为出生于苏州的他来说,能够以当代的设计为古城带来一处度假酒店,让游人感受真实的江南生活,是一种得偿所愿。在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中,重新思考看不见的地方感,挖掘江南原初的生命力,对于思考设计脉络又产生了深远的意义。
明代画家沈周说“吴之为国水所涵”, 表达了吴地被水做环绕的状态。从宋代到今天,苏州的城市布局基本沿革下来。民国时,苏州阳澄吴江一带仍有非常多的湖泊,这是苏州地区特有的地貌,因此也会形成特殊的黄梅天。
从放大的平江图上可以看到,苏州特有的城市布局——一条水路一条街的双棋盘交通方式,人可以在路上走,也可以在水中行,产生了太湖流域文人画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态,“渔隐”,他们在水边建一个小屋,生活其中。江上打到鱼的人,通过窗户就可将鱼卖给他。在张海华的记忆里,小的时候常常拿一个篮子去船上买菜。
舟行是传统苏州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。
在大堂一侧张海华做了一个书房,有别于传统思路的是,通过让空间下沉,人回到了传统文人在船中观察事物的特殊高度,与户外庭院景观的距离大大拉近,亲和度增强。
降低了高度后,从书房对视,是一个现代版的中堂,设计师用意大利Cassina的单椅和现代绘画去还原古典的中堂。既是立体空间,又像是平面画作,呼应了东方美学中的框景手法。
以“舟行”作为观看方式,整个庭院也意象化为文人眼中太湖的地理景观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,传说晚年居住在一个船上,船就在太湖里游荡,漂到东他就在东边画,漂到西他就在西边画,他笔下的远山正如太湖的三山岛。庭院的设计灵感,来自于张海华常去的洞庭东山紫金庵门前的自然景观。
东边垒土成山与建筑结合,种一棵乌桕树,树下搭了一处平台,春秋季节这里可以打坐写字。整个庭院里有七株洞庭碧螺春茶树,潺潺的水流下也是当地最经济的碎石片,水里游弋着一些野生小鱼。这一处庭院不是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再现,更像是地理景观的微缩。楼梯放在户外,地形做了结合,就像往山上走的状态,也是表达文人在行走中需要山和水的思考。
「花溆」因身处于历史文化街区对建筑外观控制严格,保持了灰白色调,更多去还原了苏州建筑本身的特色、光影和内外的关系。
穿过庭院来到建筑主体空间,张海华在中庭做了一处天井,这是江南建筑常见的形制,也根植于张海华的记忆中。高耸的四面围合的屋檐,天、地、人、建筑融为一体,儿时的夏天,天井里有穿堂风很是凉快,大家坐在院子里纳凉聊天。
来到「花溆」的人总会自觉坐在天井抬头看天,云在天上流动,光影在墙面攀爬。某一天玻璃顶上来了一只猫,它惊恐地趴在那看着屋子里的人。下雨的时候,打开天井的火炉,顶上的玻璃映衬出来一朵唯美的火花,雨水滴落,水花火花交融在一起,回应了「花溆」这一名称。
中庭的顶面,张海华将天窗抽象成一张罗斯科的画,这种画随着光线,随着云的变化而变化。
“我想把江南特殊的光影运用到酒店里来,江南的光是从建筑的上面打下来的,既是明亮的,又是昏暗的,随着光影的变化,像花朵在地面上移动的状态,花朵是花窗投射下来的光线,花朵在地面上形成了流动感,就像花瓣在水中飘荡的状态。这是我对苏州园林,苏州建筑的感知。”张海华说。
茶室空间的面朝庭院后退,退补的部分与花园形成整体,人可以坐在廊下感受自然。灰色的涂料让空间进深变大,光线也由亮向暗逐渐减退。
在整个公共空间,张海华表达了多处与巷弄有关的设计。苏州的小巷里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,长长窄窄、光线昏暗幽深,记忆中在小巷中行走的尺度印象尤其深刻,石板路走到尽头就是河边。有的巷子很高,但是很窄,天光从上面洒下来的时候,不是非常的强烈,它是柔和的,有阴影的。
在前厅通过庭院,廊道的石板延伸到户外庭院的水边;利用隔壁历史建筑的老墙,与酒店的新墙形成狭窄的通道,既可在内部观看老墙斑驳的纹理,又可行走触摸巷弄。不同的时空相连,新旧生活产生呼应。
“有一次我三点钟的时候去看项目,一束光打过来。我觉得这边要加个楼梯,正好把天光借上来了,上面正好是个平台,后来就做了这样的楼梯,上面有个狭窄的一个小口,像桃花源一样,出去可以看到另外一片天地。”
肯尼思·弗兰姆普敦评价安藤忠雄,积极的导入了现代主义的进步遗产,又与现代主义保持距离以呈现地域性。这也正是张海华想要在他的设计中表达的。把新的东西放到设计中,再把原初的江南生活、斑驳的建筑、氤氲之下的自然美感,吸引到建筑中来。
在张海华看来,和谐的自然状态下江南建筑是非常独特的,能够把外部和内部做一些连接,在功能、精神、时间和使用上做到统一,包括人在里面虚无的、空灵的水墨画的状态,这些都是他在设计里想思考的和表达的。
如果站在一个制高点去看更大的地理范围,街巷、屋宇、河流、桥梁、园林、古井、古木等文化遗存,雅致而多样。等天光逐渐暗淡,光从白墙上逐渐消失,巷弄更加深沉,星星点点的光在民居里亮起。当游人回到屋舍,街道清冷下来,某一时刻这暗下来的古城更具古意,仿佛穿越回千百年前的生活样貌中。
「花溆」在回应着我们与古城的关系,在内,庭院强调了城市与山林的关系,更是唤醒在江南文脉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,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。
园林、厅堂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符号,他以个体的生活体验、情感经历为依托,理性化、抽象化而来。通过当代的材料、技艺、家具实现空间的转换与连接,它属于所有人。
而在「花溆」周围更大的地理范围内,它也是一个新的空间实验,即我们能在多深的程度上理解江南的原力,和从原力出发,与古为新,去探索属于当代人的设计。
——
项目名称:花溆
项目类型:酒店
项目地点:江苏·苏州
室内面积:1000平方米
设计单位:Z+H仁海设计
设计总监:张海华
设计团队:王晓、孙会会
软装顾问:uliving设计生活
项目摄影:蔡云普
项目撰文:子溪
THE DESIGNER
张海华
Z+H仁海设计
人文主义室内建筑师
擅于高级酒店、私人住宅及艺术空间的设计与策划。
从业20余年,在客观思辨西方设计与文化,
深入钻研中国古典建筑及美学精髓的前提下,
探索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里的诗意转化与表达。
曾获《AD》“TOP100最具影响力建筑师
英国FX室内设计大奖
瑞士BLT建筑设计奖
德国iF设计奖
……
©
平面设计 | 诗婷、俊儿
监制 | 子溪
新媒体运营 | JEAN
往期精彩回顾
沈周:在石头上耕作,山静日长
在山脚下,玉米地旁,一个“站立”的宅院
氤氲着的江南,有无穷伟力
©
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